本站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厦门警讯>公安新闻
以数字为刃 铸公安新盾
发布时间:2025-07-24 10:03 字号: | |

 

 

 

  (海西晨报 讯)虽然还不到40岁,但厦门市公安局海沧分局民警李昌的人生已历经了多次“跨界”,他的人生轨迹就像一组不断跳转的代码,从俄语翻译到空军指挥官,从办案民警到数据分析师,每次跨界都写满“归零再出发”的勇气与韧劲,也锻造出这个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不可多得的“复合型”人才。

  从“空军蓝”

  转型“警察蓝”

  大学毕业后,李昌以俄语翻译的身份进入福建空军某部。在部队的10余年里,他历经多个岗位,还自学编程,用代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那时我只是觉得借助数据能让工作更快、更高效。”李昌笑着说,没想到这次“无心插柳”,为他日后与大数据的“相遇相知”埋下了伏笔。

  2021年,李昌从部队转业到公安,被分配到了钟山派出所,从“空军蓝”到“警察蓝”,他的人生再一次转型。他主动申请到办案队工作,潜心学习老民警的审讯技巧、社区走访的门道、案件串并的逻辑。凭借这股较真劲儿,他的破案数迅速攀升,很快成为办案骨干。

  李昌用“一瓶可乐”撬开毒贩心防的故事,至今仍传为佳话。面对拒不交代的吸贩毒人员,李昌不谈审讯技巧,只聊人生起落。当对方毒瘾发作时,他递去了一瓶冰可乐:“先缓一缓,想通了再聊。”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对方的心锁。犯罪嫌疑人不仅全盘交代,还主动提供了上下游的贩毒线索,李昌借此一举捣毁了整条贩毒链条。“有时候,柔性执法比强硬突破更有力量。”李昌说。

  8个月建起

  30座“数据大厦”

  近年来,厦门公安围绕“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水平,依托“数战特训营”不断孵化培育新质战斗力人才。善于学习的李昌被委以重任,借助海沧公安构建的“双向赋能”人才培育机制,登上了科技信息化“快车”。

  李昌坦言,刚进培训班时自己是零基础的“插班生”。“怕跟不上,就只能笨鸟先飞。”他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白天认真听导师授课,晚上固强补弱直到凌晨。

  培训期间,一次和交警同事聊天,对方随口说:“有些持小证的司机,总趁着夜里偷偷开大车,很难抓现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昌脑子里立刻蹦出个念头:能不能用大数据建模,把这些违规司机“揪”出来?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数个通宵的熬夜苦战,一个全新的预警感知模型应运而生,它就像个不知疲倦的“电子哨兵”,只要监测到大车司机驾驶的车辆与准驾车型不相符,就会自动向交警部门发送预警线索。模型上线没几天,就查处了7名违法驾驶员。

  这次“小试牛刀”让李昌彻底迷上了数据建模,8个月时间,他建起30余个大数据模型支点,涵盖打击破案、纠纷化解、反诈宣防等,为海沧公安科技警务实践提供了新动能。

  他的模型获评厦门市公安局基层科技创新“十佳金点子”,他也受邀为“数据特训营”民警授课,从学生变成了老师。

  为民警配备“超级助手”

  今年初,大语言模型火遍全网,李昌又嗅到了新的“战机”。“既然机器能聊天、能写文章,能不能让它当警察的‘超级助手’?”带着这个想法,他一头扎进了人工智能体的学习研究。

  作为厦门的工业区和居住区,海沧的矛盾纠纷类警情数量多、压力大,按照传统流程,需要专人从海量警情中筛选出矛盾纠纷类别,逐一分析性质、评估风险,再流转至属地派出所跟踪处理,人工处理至少需要3个小时。

  为此,李昌研发了人工智能体——矛盾纠纷AI排查助手。不仅能准确高效地筛查矛盾纠纷警情,还能自动为每起警情生成简要概述、事件逻辑链,并能根据历史数据预测矛盾激化的可能性,用红、黄、绿三色标注风险等级。

  “以前我们像是在沙堆里找金子,如今是AI直接把金子挑出来给我们。”社区民警小王说,有了这个助手,他们能把省下的时间用在上门调解上,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了近30%。

  给无人机装上“智慧大脑”

  近年来海沧发展迅猛,新建的公园、广场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但随之而来的噪音扰民警情也多了起来。“广场舞队‘比着’开音量,居民投诉不断,我们去劝了调小声些,走了又反弹。”谈起这事,辖区民警挺头疼。

  李昌结合海沧公安“打造低空警务、深化智慧公安”的发展契机,主动联系分局警航中心,研发构建了“海鹰智夜”噪音扰民防控治理体系。该体系不仅能依托大数据提前预判噪音超标时段和点位,让无人机重点巡航;还能根据实时警情和人流情况,自动调整无人机巡航线路,像“潮汐”一样灵活分配低空力量。此外,针对音量超标的情况,无人机在空中用温和的语气提醒喊话。这就相当于给无人机装上“智慧大脑”,让它既能“看”又能“算”还能“说”。

  从今年1月“海鹰智夜”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海沧区的噪音扰民警情同比下降了68%。“以前我们3个民警轮流去巡逻,现在1架无人机就能覆盖3个广场,非常高效!”民警们纷纷为这个创新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