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厦门日报 讯)初春三月,草长莺飞,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市公安局面向全体女警开展“寻找警营最在意(心安)的……”征集活动,征集内容包括“哪个物件让你最在意?”“什么样的声音让你最心安?”“怎样的味道最能疗愈你?”“什么承载了你最难忘的时刻?”……
带着这些问题,女警们打开记忆的保险箱,寻觅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点点滴滴,那些有着特殊意义的一个声音、一个物件、一个称谓,都是岁月给予警花们的馈赠,也是她们成长路上的一个个印记。今天,借报纸一角,让我们一同走进警营,听听女警个人和团体“最在意(心安)”的动人故事。
大年夜的一包泡面
名片
王波
现任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警务技术一级主任,从警38年,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个人嘉奖等。
三月春雨轻轻敲打物证鉴定中心的窗台时,82本工作手册正在铁皮柜里进行最后一次列队,退休的日子就在眼前。王波抚过2001年那册卷边的封皮,翻开泛黄纸页,看见半枚琥珀色的指纹——那是24年前的泡面油渍,这枚意外留存的“生物检材”,成了岁月最温情的“物证”。
“像在废墟里找米粒。”她这样形容现场勘查。2001年除夕当天17时,忙了一下午做好的年夜饭刚摆上桌,王波便接到指令:某地发生爆炸案,马上出现场。顾不上未完成的年夜饭,王波一路疾驰赶往现场。
抵达后,王波立即投入到物证的搜寻工作中。
带着提取的物证检材,王波返回实验室,立即开始爆炸物证的检测工作,最终在次日凌晨三点完成了全部检测,并向上级领导和侦查部门报告了结果。王波解锁各种设备的机械声、战友松了一口气的神情,让实验室多了几分过年的氛围。
王波摘下面罩的脸庞留着勒痕,此刻胃袋的空鸣穿透耳膜。她拿出了自己的标配食品——泡面,将烧好的开水冲下去,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面饼的波浪纹竟与年夜饭中桂花鱼的刀痕惊人相似。午夜的现场勘查归来、通宵的实验室检测,无数次品味各种品牌、各种口味的泡面,陪伴王波度过一个个案件检测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个印象深刻的场景,留在了她的记忆里。
合上第82本工作手册时,窗外的春雨已浸透整个城市。这些泛黄的纸页里记录的不仅是爆炸残留物的检测数据,更是一位物证工程师用青春丈量正义的刻度。
微处寻真相,于艰难中破迷局。从警38年来,王波就像一颗“螺丝钉”,始终坚守在刑事技术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非凡,一路默默探寻真相,坚守正义。
“你好,110!”——守护平安的电波
名片
王春燕
现任厦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技术保障处处长,从警27年。曾获评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厦门市三八红旗手、特区建设青年突击手、厦门青年五四奖章等。
“你好,110!”在报警电话接通瞬间,一句温馨的女声,通过电波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十万次电波震颤,八千回晨昏问候,“你好,110”已成为遇到危难时最令人心安的声色。而鲜有人知的是,这句话是由厦门公安女警原声录制的,声音的主人便是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技术保障处处长王春燕。
谈及当年录制语音的情形,王春燕坦言,那可没想象中简单。1998年,当时的110指挥中心只有8个接警座席,高峰时可能出现接警座席忙的情况,一段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音就显得尤为重要。“春燕,你普通话标准,试试?”初入警营的王春燕接下了这个任务,在录音棚反复调整了40多次,既要清晰镇定,又要让报警人感受到力量。“最难的是‘急’与‘静’的平衡——尾音下沉0.3秒能增强信任感,这些细节都是通过模拟警情练出来的。”王春燕说。
“我的声音有幸成为110语音提示音,或许是机缘巧合,做好公安指挥情报系统的技术保障才是我的本职工作。”王春燕介绍说。为确保中心110接处警系统各“神经元”和“神经网络”顺畅高速运转,她带领单位“技术工程兵”们以“零事故”为目标,全力以赴、专业高效做好110接处警系统等40多个系统平台和700余台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备的日常运维、巡检工作。她就像城市安全的“神经中枢维修师”,为高效开展110接处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撑,确保厦门110服务热线“高效运作、从不下线”。
“看这些跳动的数据流,每个光点都是鲜活的生命。技术工作不能只盯着代码,要永远记得屏幕那头需要帮助的人。”王春燕说。如今,指挥情报中心启用了新版智能接警提示音,这个将技术理性与人性温度完美融合的声音,恰如她二十余载警务生涯的注脚——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默默编织着城市安全的隐形护网。
当我也成为“老街卫士”
名片
卢桐舟
2024年8月入警,现任思明公安分局中华派出所综合指挥室见习民警。
2024年9月14日,是新警卢桐舟到中华派出所正式报到的第一天,也是她成为“老街卫士”的第一天。
“老街卫士”,是卢桐舟的父亲当年在中华派出所任所长时推动创建的巡防品牌,她曾听父亲念叨不下百遍,可当直面这个身份时,她却有种莫名的紧张,“我能成为合格的‘老街卫士’吗?”她在心里无数次问自己。
第一个周末,卢桐舟就被安排与师傅汤勇前往中山路巡逻,作为辖区最大的“老街”,中山路每逢节假日便人流如织。
刚到第一个路口,就见一家店内两名中年男子吵得面红耳赤,并有升级趋势,师傅见状立马跑上前拉住,并了解到他们是因排队引起纠纷。经对双方批评教育,几分钟后,矛盾成功化解。
一场冲突在短时间内顺利平息,给卢桐舟留下深刻印象。回到所里,瞥见墙上的“老街情 中华心”,她不由得回想起刚刚的场景,想到耐心劝解、游刃有余的前辈,带着愤怒与期盼眼神的围观游客,和站在一旁没有挪动脚步的自己……她越想越不是滋味。
当晚回到家,她第一次和父亲主动谈起自己的困惑。父亲笑了笑说:“‘老街卫士’当然要深深扎进老街,‘脚力’可是咱社区民警的基本功呀,与辖区群众融为一体才能做好社区工作。”
隔天一早,卢桐舟找到社区队队长,向他请教辖区情况,把工作地点从综合指挥室向老街贴近。此后,她时不时跟社区民警入户,在空闲时走进民宅、商户,居民们渐渐开始认识“老卢警官”的女儿“小卢警官”,从一家到一栋再到一片,她慢慢绘制出自己的“老街地图”。她又申请加入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学习调处经验,报名讲解“开学第一课”,守护老街小娃成长……
半年不到,卢桐舟的工作已渐入佳境,面对居民总是主动上前投以热情笑容,面对问题她也多了几分冷静灵活,辖区居民亲切地喊她“小卢警官”,辖区学生也热情称她“小卢姐姐”……这名新女警,正在成为真正的“老街卫士”。
记录岁月的老档案
名片
康晓清
现任厦门市公安局鹭江派出所户籍民警,从警16年。
清晨八点,康晓清推开鹭江派出所五楼档案室铁门,阳光穿过百叶窗投射在成排的铁皮档案柜上。当她踮脚取下归档号375号的档案盒时,一张泛黄的“人民公社社员登记表”映入眼帘,一段尘封在老档案柜的沈氏家族历史在晨光里晕开岁月的涟漪。
去年秋天,市民沈先生带着零星的记忆叩响户籍窗口,他只记得父亲曾在1910年前后到厦门,上世纪50年代在开元路住过,后移居香港,家族房产继承事宜处理又迫在眉睫,能否找到父亲在厦门的原始档案至关重要。
由于年代久远,同名同姓人员何其多,曾在开元路居住的人何其多,刚接手户籍工作半年的康晓清查询系统无果,便利用午休和下班时间扎进档案室。数月后,她终于在尘封的纸质档案堆里翻出一张写有“该沈某某已核,一九五六年迁往开元路二四二號,应即转往鹭江派出所处理”的泛白迁入证明,墨迹斑驳的“沈”字旁,红印泥指纹仍清晰可辨。
顺着这条线索,她像解开缠结的丝线般,在社员登记簿里翻出上世纪50年代的社员登记表,五份关键证明串联起沈父从出生、求学、在厦门经营银铺生意,后移居香港的完整人生轨迹,连当年同住人的信息都赫然在册。
白发苍苍的沈家后辈凝望着档案登记表,仿佛穿越时光触摸到父辈的温度,康晓清眼眶微热——这位从未谋面的老先生,竟在历史的褶皱里留下如此鲜活的生命印记。百年鹭岛的移民史沉淀在二十万份档案里,每份泛黄的纸页都可能承载着某个家族的集体记忆。“档案室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解开一个历史缠结,就能让离散的亲情重新接续。”
不久前,康晓清照例给木柜里的樟脑丸换新。正如她笔记本抄录的钱穆先生的话:“温情与敬意,非为已逝之过往,实为未来之新生。”那些手写姓名上晕染的墨痕、盖着红指印的承诺、字缝里渗出的悲欢,正在这个春天,被一双戴着白手套的手轻轻翻阅,如同触摸城市跳动了许久的脉搏。
警服的味道:有咸亦有甜
名片
鼓浪屿 “屿家亲”女警队
成立于2020年12月,由14名“身怀绝技”的女警组成,平均年龄27岁,先后获评福建省巾帼文明岗、厦门市五一先锋号、厦门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她们用女性的温柔和细腻,守护着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的秩序。
清晨,鼓浪屿钢琴码头晨曦微露,海风轻拂,最早一批游客开始登岛。在他们的欢声笑语背后,“屿家亲”女警队的队员早已坚守在各自岗位上,身上的警服仿佛融入了晨曦的温柔,散发着阳光与海风交织的气息。
去年夏天一个炎热的午后,鼓浪屿的路面被烈日炙烤得发烫。一位满头大汗的女士踉踉跄跄地跑向正在巡逻的潘巧丽:“警察同志,我的孩子丢了!”
潘巧丽立刻报告指挥室启动“空地一体”快速寻人机制,在全岛范围内查找符合特征的目标。3分56秒后,对讲机终于传来喜讯,“目标男孩”在“最美转角”往东的第二个路口!
无人机“屿飞飞”率先冲出,对着路面喊话:“小朋友,你的妈妈马上就和女警队来接你,不要害怕,在原地等候!”另一边,潘巧丽也朝着目标狂奔,不到20分钟,母子团聚。此时,警服已被汗水浸透,和海风的咸味混杂在一起。
春节前一天,一个小女孩在海边玩耍时被贝壳划伤了脚,痛得直哭,家长慌忙向女警队求助。女警刘瑜从执勤包里翻出纱布和药水,对伤口进行快速处理,然后把女孩抱上电瓶车,送回民宿。女孩安心地趴在刘瑜肩上,喃喃道:“谢谢姐姐”,泪水则滚落在她的警服上。
“小朋友的眼泪呀,黏上的棒棒糖呀,还有睡着流的口水呀......有时候执勤回来,我们的肩上会在不经意间得到一些小朋友送的‘礼物’”,刘瑜说,这些特别的“礼物”,让警服的味道变得更加复杂而甜蜜。
夜幕降临,游客们陆续离岛,“屿家亲”女警队的队员们还在进行夜间巡逻,警服已经结出盐霜,咸味与甜味混杂在一起,身披“铠甲”与柔情,她们守护着小岛的安宁,温暖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满身“负重”,只为路畅人安
厦门交警 女子骑警队
成立于2023年9月,现有队员30名,平均年龄26岁,为厦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骑警迟婷婷的每一天,是伴随着城市早高峰开始的。她日常巡逻的线路从市政府到南普陀寺,总长只有5.2公里,但沿路有医院、学校、景点、小区楼宇,每一个小事故、小摩擦都有可能造成拥堵。
一个半小时的早高峰护学岗,迟婷婷的对讲机一直响个不停。老城区车道窄、车流多,她不仅要现场指挥、疏堵保畅,还要处理求助、上报道路故障、做好安全劝导,有时骑车,有时小跑,一分钟都没停过。
女骑警看似“柔弱”,但她们每天驾驶的摩托车却有200多公斤,身上还有13件重达数公斤的装备护具,它们,都是骑警们有着“过命交情”的“战友”。
2023年5月,作为首批女骑警,迟婷婷开始了为期两个半月的训练。第一次套上头盔、绑上护膝,她用了整整两天才让脑袋从摇摆中找到平衡,双腿也才从沉重中找到抬腿发力点。骑行上路后,没成想自己与这身护具的缘分还是“过命的交情”——每一次疾速前行,头盔都为她挡下飞溅的石子土块,护膝则替她直接承受车辆与地面的猛烈震动。就这样,在一年中最热的那段日子,在汗水和泪水“磨合”下,头盔和护膝成为女骑警形影不离的伙伴、并肩疾风的“战友”。
迟婷婷还想起初期一次训练,搭档王方宜本能地伸脚支撑,被训练车辆的重量和惯性直接压倒,造成踝骨撕脱性骨折。此后,她们便打心底明白了指导员每天强调的“安全是骑行的第一要义”有多重要。
头盔的严密包裹,护膝的厚实贴紧,对女骑警而言,虽负重,却心安。“只有自己安全,才能更好地开展日常巡逻执勤,守护城市动脉,只要厦门的每一天都路畅人安,我们每一天的满身负重就有意义。”迟婷婷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