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警在街面巡逻。(资料图/交警 提供)
义务交警在骑警驻勤点周边进行宣讲。
交警对市民进行交通安全宣导。
(厦门日报 讯)近日,厦门街头出现一批崭新的骑警驻勤点,围绕骑警驻勤点发生不少故事。骑警说,巡逻间隙,到驻勤点歇脚,随时出警更快捷;义务交警说,到驻勤点宣传交通安全,更有效;市民说,路上遇上困难,看到驻勤点,就有了求助的地方。
其实,骑警驻勤点是厦门交警“骑警+网格”警务机制改革的一部分,通过一个个小岗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进一步优化交警勤务机制,通过囤警路面,为出警加速,同时将文明交通宣传覆盖面延伸到路面,查纠、劝导、宣传三位一体,在查处违法行为的同时,对群众面对面开展教育引导。
自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推行警务机制改革以来,警务机制不断优化提升,取得新成效。根据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等权威机构共同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厦门高峰平均车速达30.74公里/小时,排名全国第五。此外,在今年的文明创建和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中,“骑警+网格”的警务机制发挥了新作用。
它是骑警歇脚点
面积虽小作用却大
助力骑警动态巡逻快速出警
5月20日,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新建设的6处骑警驻勤点均已启用。
“服务感十足。”借用思明骑警的话评价骑警驻勤点——它占地面积不大,约8平方米,外墙设有电子宣传屏幕、电子门锁、自动升降窗帘,室内有急救箱、饮水机、消防设备、交通安全宣传单等。
骑警驻勤点虽小,作用却不小,它是厦门交警勤务机制改革再提档的新阵地。
2019年12月,交警支队自上而下进行交警勤务机制改革,明确骑警与网格警分工。网格警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化解交通隐患难题。骑警则把办公室搬到路面,动态巡逻,主动发现警情,快速出警。骑警的工作时段以小时为单位,45分钟按路线动态巡逻,15分钟静态备勤,从以往的“静态候警”向“动态出警”转变。同时,支队、大队、中队设置三级视频巡逻,视频指挥中心远程发现堵情,利用“一张图系统”定位骑警,就近调配警力出警,5分钟内处置。
勤务机制改革之初,没有骑警驻勤点,骑警只能借用街道、公路局、派出所等部门的场所作为临时落脚点。现在有了专门的驻勤点,骑警调整休息时就可以驻守在马路上,再出警速度更快了,有时甚至不到3分钟。
勤务机制改革实行至今已历经2年,它不仅转变了厦门交警的工作模式,对厦门交通也产生积极影响。据统计,我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警情主动发现率持续提升,特别是城市快速路警情主动发现率81.87%,比改革前上升30.15%。在机动车保有量年均新增超10万辆,在道路里程年均增长近300公里的情况下,交通警情呈持续下降态势,交通事故亡人数创近10年新低。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主动发现排查交通安全设施隐患15960起,已整改15935起,整改率达99.84%。
它是文明交通宣传点
驻勤点加挂“义务交警驿站”
宣传方式更多元更活泼更亲民
“人人文明出行,路路畅通安宁。”近日,殿前中队骑警林延超在湖里大道骑警驻勤点停歇时,突然听到稚嫩的童声。原来是一个小朋友站在驻勤点前,仰头念着驻勤点电子屏流动字幕,他身旁的父母正为他普及文明交通安全常识。
厦门交警利用骑警驻勤点,把文明交通宣传延展到了马路边。交警支队在骑警驻勤点加挂“义务交警驿站”,全面扩大驻勤点的宣传影响力,在驻勤点周边落地文明交通宣传活动,让市民群众共同为文明交通发声出力。
6月22日下午,嘉禾路湖里大道路口的殿前中队骑警驻勤点支起了宣传展板,展板上有“违反禁令标志上高架桥”“逆向行驶”“占道行驶”等违反交通法规及事故案例的介绍。一旁的宣传摊位上摆满了奖品,几名义务交警正张贴“扫码答题”的二维码,一场文明交通宣传的“有奖竞答”活动吸引了不少路过的市民。
“这个宣传活动形式活泼,大家愿意参加。参加的人多了,大家的文明交通意识也就提高了。”家住附近的市民杨晨说,他参加答题是想了解一下自己对交通法规的认识程度。最终,他以60分的成绩顺利通关,拿到奖品。活动期间,有近30位市民陆续参加答题赢奖,现场的义务交警积极与市民互动,市民在欢声笑语中进一步提升了文明交通意识。
近期,厦门交警在文明交通宣传上下足功夫、勇于创新。市民走在路上,便能听到“远程喊话系统”通过路口喇叭,劝导市民不要闯红灯;路口处“卡通警察”举着文明交通标语,24小时在岗提醒市民群众遵守交通法规;对于有轻微违反交通规则的,交警推出路口“三选一”新举措,即可以参与交通督导15分钟或观看交通警示片15分钟,接受教育后免予违法处罚,这种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受到群众好评。
此外,当市民走进地铁、公交、电梯等公共场所时,文明交通的宣传视频映入眼帘,打开手机社交平台,也能收到“文明交通益起来”的交通普法宣传。值得一提的是,精准宣传针对性强,违反交规的市民会收到来自交警的短信提醒。
这种既有大水漫灌,又有精准滴灌的多元文明交通宣传形式,为全市营造了文明交通良好氛围,最大程度地发动了市民群众参与文明交通,进一步唤醒城市交通文明的基因。
它是市民求助点
积极回应群众路面需求
及时提供便民暖心服务
有骑警在驻勤点,百姓也喜欢靠近。市民群众出行时遇到交通问题或麻烦,都能直接找到警察解决。驻勤点不仅是骑警的休息室,也是市民群众与骑警的联络所。勤务机制改革实际上也是交警支队对群众路面需求的不断回应。
5月31日11时14分,厦门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接到报警求助,一颗救命心脏在2个小时后将到达厦门北站。指挥中心民警了解到,心脏离体时间不宜过长,要争分夺秒地将它送达医院,稍晚一点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接到求助后,交警支队立即统筹指挥部署,由机动大队规划路线并派出引导车,交通指挥中心统筹指令集美、湖里、桥隧等骑警全程接力,提前开展视频巡查,沿线做好信号灯管控准备。
13时55分,心脏一出厦门北站,待命的骑警立即跟上。“前方车辆请注意避让。”领头的引导车打开警笛,骑警用喊话器不断提醒车辆避让。救护车在集美大桥上疾驰、穿过下穿隧道、到环岛干道,20公里的路程仅用了14分钟。
14时09分,器官捐献车辆到达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手术顺利完成。一次成功的警医协作,共同守护了宝贵的生命。
交警在路上,人民在心中。据统计,勤务机制改革以来,交通骑警共开展救助帮扶疑似跳桥人员、生病受伤群众、走失老人儿童等3817次。在主要通道设了骑警驻勤点后,有时群众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到驻勤点寻求帮助。驻勤点准备了急救箱、口罩等,对一些突发中暑、意外擦伤的驾驶员、乘客及时提供帮助,更好地服务于民,为群众解忧。厦门交警便民服务一直在路上,透过骑警驻勤点,我们将看到更多便民为民、警民同心的暖心故事。
【名片】
骑警驻勤点
设施
1.占地面积约8平方米。
2.外墙设有电子宣传屏幕、电子门锁、自动升降窗帘。
3.室内有急救箱、饮水机、消防设备、交通安全宣传单等。
作用
1.骑警静态备勤时可以驻守在马路上,提高再出警速度。
2.交警也可利用驻勤点进行文明交通宣传,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的文明交通意识。
3.市民在路上遇上困难能就近求助。
【亮点】
骑警路面劝导
网格警上门教育
推动“骑警+网格”警务机制改革
“您好,为了您的安全,请立即戴上安全头盔。”“请立即驶回非机动车道。”“请您不要逆向行驶。”……交警支队为警用摩托车配备车载喊话设备,在巡逻过程中,骑警通过喊话方式实时劝导和查纠电动自行车逆行、违规载人、闯红灯、不戴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
近日,在思明区镇海路上,一名男子驾驶电动自行车逆行,骑警林志辉发现后通过“喊话”方式叫停他,并对其进行教育。“不远处就有转弯路口,你这样逆行,万一来车速度快,容易发生碰撞。”经过劝导,驾驶人立即改正。
林志辉介绍,喊话设备连接夹带式话筒,再通过车载喇叭发声。按规范,他一般在发现交通违法行为后,与违法行为人保持一段距离,在喊话前按响警笛提示对方,确保交通安全。近一个月以来,全市各大队共喊话劝导查纠10937次。
骑警在路面通过喊话劝导,动态查纠,网格警则深入社区开展“敲门行动”,上门教育并处罚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打消部分违法行为人的侥幸心理,将文明交通意识带进市民家中。
交通指挥中心主任杨晟介绍,自全市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交通指挥中心组建专班,通过视频实时巡查、回放,抓拍电动自行车闯红灯、超载、逆行、闯隧道等交通违法行为,通过短信、电话通知违法行为人,由辖区网格警上门处罚教育。
几天前,市民李某霞用电动自行车载3名儿童上学,三个孩子身高都超过1米2,违规超员,安全隐患突出。随后筼筜中队接到交通指挥中心指令,中队指导员柯强立即带领网格警上门对李某霞进行处罚教育。看到交警上门,李某霞起初感到意外,但民警拿出其违法视频证据,向她说明交通违法的危害后,她意识到错误,并表示会接受处罚、积极改正。
交警勤务机制改革后,明确职责,突出骑警与网格警各自功能优势,路面动态劝导查纠与上门处罚教育相辅相成,推动电动自行车治理行动更全面更深入。